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(精选15篇)
读完一本书以后,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,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?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1在这个暑假,我阅读了《呼兰河传》,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。当时,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,可是身体十分虚弱,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,患有多种疾病。与此同时,她的文学水平、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。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,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,也不关未来,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。她既没有美化它,也没有丑化它,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。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,也有丑恶的一面。其中的民俗描写,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。
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,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。她才只有12岁,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,而她却早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,没有妈妈疼,这已经够可怜了。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干活,还是会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,遭受到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、更懂事的“教诲”。《呼兰河传》里既没有批判,也没有谴责,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。
《呼兰河传》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。萧红为人们毫不知晓的故乡作传,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,这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。《呼兰河传》用孩童讲述的方式,看似松散跳跃,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的结构。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,小说显得纯净朴素 ……此处隐藏7493个字……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,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。在我看来,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,同样也是不正确的。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--法律。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,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。而旧社会时期,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,不念情义。在现在看来,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--舍己为人。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15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。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,一个四五岁,一个刚生下来。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“会笑了,会拍手了,会摇头了。”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。
在呼兰河传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描述。作品里并不是没有对亲情,对爱,对人性的善的一面的描述。第二章,第三节野台子戏里对亲情的描述非常传神。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的园子是多么美啊“花园里,花开了,就像花睡醒了似的。鸟飞了。
这美丽的后花园,热热闹闹,红黄蓝绿,一点都不逊色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,加上那给过她以无比慈爱与疼爱的祖父,童年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,但作者的笔锋忽地回转到现在了在跳大神会分外热闹的鼓声中,作者体会到的却是”满天星光,满屋月亮,人生何如,为什么这么悲凉。人生为了什么,才有这样凄凉的夜。“在美丽的放河灯的夜晚,”真是人生何世,会有这样好的景况“时,作者心中却是无由的来了空虚,”那河灯,到底是要漂到哪里的呢?“
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,通过文字挽留快乐,来抵挡悲伤,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。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,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。”悲凉之雾,遍披华林“。当一朵花开时,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,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,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,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