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爱弥儿》读后感

时间:2023-03-16 08:39:59
《爱弥儿》读后感

《爱弥儿》读后感

读完一本书以后,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,写一份读后感,记录收获与付出。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,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爱弥儿》读后感,欢迎大家分享。

《爱弥儿》读后感1

卢梭(1712--1778)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,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,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,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卢梭的教育论著《爱弥儿》影响深远,其他著作有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》、《社会契约论》、《忏悔录》等,都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。

18世纪中叶,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,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。在这一运动中,以孟德斯鸠、伏尔泰、卢梭、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,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,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,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,宣扬新知识、新思想,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、方法和途径,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,而卢梭的《爱弥儿》的问世,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。

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,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,从此他观察思考,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、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《爱弥儿》。

卢梭认为,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,顺应人的自然本性。他在《爱弥儿》开卷即写道,“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,而一到了人的手里,就全变坏了。”“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,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 ……此处隐藏14269个字……先生的《三松堂》后,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,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。

文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,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,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,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。在这段时间,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。”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,那就是“兴趣、方法、习惯”。的确,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。没有兴趣,就不会有动力。因此,兴趣是前提。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,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,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,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,或者到军营里参观,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……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,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,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,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,培养了良好的品质,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,体悟切入。

天性的自然,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,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。“一个教师!啊,是多么高尚的人!……事实上,为了要造就一个人,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。”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,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!所以,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,开发智力,培养能力,一切从育人出发,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主动发展。“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”这句话所言非虚。在《爱弥儿》中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“自由”的渴求,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,而不以人为师,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,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。

但卢梭是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,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。但愿,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“爱弥儿”。

《《爱弥儿》读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