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呼兰河传读后感(15篇)](https://img.hxli.com/upload/7172.jpg)
呼兰河传读后感(15篇)
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,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,不能光会读哦,写一篇读后感吧。是不是无从下笔、没有头绪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呼兰河传读后感1书名给我的感觉很舒服。呼兰河传,会不会是写一条河的呢?这条河的名字也挺好的,叫做呼兰河。书名给我的感觉是简单、平淡的。说的好似就是自家门前天天可以看见的那条小溪,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。
粗粗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。文中的故事很贴近生活。我也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。虽然萧红写的是90年前的农村,也给了我很多关于自己小时候的回忆。小时候的过往犹如小孩子一般一个个挤着脑袋印在我的脑海里。感受到久违的属于小孩子的天真与好奇。感觉时间并没有流动过,她的生长的农村与我生长的农村是那么的相似,她又写出了我的小时候。小时候对着一切充满好奇,喜欢翻箱倒柜寻找未知的东西,有一种微微冒险的感觉。
文章以一个讨厌的泥坑为开篇。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。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去问答对看到现象的不解。一个害人害物的泥坑,大家宁愿绕着走也没有人愿意把他填上,因为这泥坑填不填上不关我的事,泥坑又不是我家的,别人填不填也不关我的事。这个泥坑就在生活中,就在每个人的身边。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填,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。
文章接着写的是小时候的趣事。这一段看到挺开心的。每天翻翻家里的老物件,去园子里逛逛,和爷爷一起背诗,抓园子里的小动物玩,捉弄爷爷,每天和爷爷一起哈哈哈的笑着。任何时候 ……此处隐藏14208个字……么这般自私无情。是的,极端的自私无情——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,这是人之常情,可书中的人,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,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,亲娘也只撇一句:"这都是你的命!"
看到后面,我渐渐明白,自私和无情,原来都是一个表象。自私源于资源匮乏,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。
我们都是凡人,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,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。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?"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".为什么很"平凡",有一个原因就是,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!再有,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,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?
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。"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","人死了就完了"——这将是多么无聊、空虚的一生啊!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:活着。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,又能怎么样呢?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!心中就是再悲痛,大哭上几场,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,春夏秋冬这样活着。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("为了吃饭穿衣"),可事实应该是,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!于是,我们从这"不假思索"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。他们一定是想过"人活着是为了什么"这个问题的!表面的"不假思索"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!可是,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?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。于是他们发现,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,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!这样活着,当然会极度空虚——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?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,人们的"娱乐"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。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,小说中的说法就是"说长道短";二是迷信。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?
也许,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,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。